一个人的记忆并非真的属于他,譬如去年的今天做了什么,大半人都想不起来,因而,即便是梁山伯亲自到这清风山下,记忆也如云雾一般,只是心头有一种对那青葱岁月的唏嘘感。
梁山骑着老毛驴上在山下望着清风山,望着楼台书院时,正是这样的心情。
天下名山多庙宇道观书院占据,就常人而言名山风景秀丽,望之心旷神怡,做功课都便于用心,而就风水术士而言,自然是风水极好极好的。
楼台书院就在清风山山顶,古树参天,是读书修身养性的极佳所在。
清风山后五十里屹立三座大山,层峦叠嶂更遥见苍古,而在清风山下看过去远处的三座大山犹如半空挂着青黛色的巨大笔架。
这一类形状的山脉大抵都称之为笔架山或者文笔峰,而楼台书院背靠笔架,可谓聚集文气。
山顶为楼台书院,茂密树林掩映间隐现阁台的楼台书院。山腰则是碑林,为过去现在世上大家题词,梁山注意到山腰已整出一宽敞地,四周有新砍伐的痕迹,即将动工的孔圣人石像应该就在此处。
山脚下有一小庙,有些破败,却是比楼台书院还要早的建筑,不过里面神像不是菩萨,而是本地土地。
梁山记得梁山伯当日毕业下山与那马文秀一同拾阶而下,就是在土地庙里两个人并肩跪下,庄重许下今生。
这种回忆让梁山有些恍惚,模糊的画面也随之出现。
奇妙的是,三世情丝并未跳出作祟,大抵是因为马文才已作古,跟一个死人有什么好计较的。
记得当日二人手挽手出了土地庙,来到山脚下荷塘前,当时荷花正盛开,荷叶如盖,铺展湖面,湖水荡漾,微风徐徐。湖面上曲厅折转,像是寓意男女之情绵转折,二人一路行,一路说着情话。
想来在楼台书院的三年是梁山伯最幸福的三年,寒门出身,学问一般,根本就是**丝一个,却把楼台书院最漂亮的女生推倒,且是世家子女,何等风光?
此刻是深秋季节,荷塘零落残败荷叶,却是寥落枯寂,由曲桥过荷塘就是楼台书院山门。
山门是牌坊一般的建筑,厚重而肃穆。山门旁现在设了一粥棚,书院杂役正在施粥,梁山看到衣裳褴褛的人群排出去老长,约莫有四百多人,男女老少,一个个神情呆滞。
施粥并非专在灾荒之年,节庆日时也有,书院此举,广播“仁义”,大抵趁,讨些口头彩。
“你这人,已经领了一碗怎么又来呢?去去去!”一个杂役大声喝骂道。
“麻烦你,再给我一碗吧。”
“去去去!别妨碍别人。”
杂役与一五十多岁的老人开始争执。
深秋气温偏凉,老人就一身单衣,许多处露出褐色肌肤,一双赤脚沾着各色泥土,似是踏遍了千山万水。
“求求你了!”老人不是别人,正是贾思勰。
老贾带着兄弟们南逃,一路乞讨,路上因伤痛饥饿死掉一半,又遇到土匪失散,最后老贾就带着小乙,有时日行三十里,有时却只有十里,就这样走了两个多月,才到荆襄地界。
一打听,昔日小兄弟秦狼做了山贼,再打听,青狼军被西秦军剿灭不知所踪,老贾心里存的一丝希望彻底破灭。
屋漏偏逢雨,小乙突发痢疾,高烧,饿了三天,听说这里施粥,老贾拖着小乙好不容易过来了,也是小乙生命力旺盛,捱到现在还没事。
老贾站了一个时辰领到一碗粥,赶紧端给小乙吃。
一碗不够,老贾于是又去排队,又等一个时辰,这才发生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