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早就对当初晋武帝传位给弱智司马衷不满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以替太子报仇为由,发兵去除贾后及其党羽,从而使赵王伦独揽大权。
西晋八王之乱由此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各皇亲国戚相互攻伐,独掌权柄的大戏轮番上演。
从此中原进入权贵角逐,胡人乱华的混乱而血腥的年代。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多灾多难的人们,刚经历过三国时的战乱,又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早在汉武大帝时期,就一改汉朝前期对边塞蛮族和亲及贡献钱粮的怀柔政策,对匈奴及鲜卑、羌、氐、羯等不断骚扰大汉疆土,抢劫边疆汉民财产及无数妇女的少数民族,进行了雷霆般的打击,使得他们只能偏安一隅。后又经历汉朝各时期的严厉打击,匈奴一部只得远离中原边塞,进入欧洲,使得欧洲也经历了一股血腥的旋风。留下的一部分相对平静下来,再没有能力威胁中原大地,甚至有少数胡人为了能得到更好的生活,进入中原腹地。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三国烽火,让中原汉族人口大幅减少,由东汉末年(157年)的约6000万,到蜀汉灭亡时(公元263年),人口下降至818万左右。
当时的曹操为了补充劳动力及兵员不足,在投降的一部分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中迁入一些人到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但对这些胡人颇有戒心的曹操,把他们分散在五处(史称五部匈奴),使得他们不能集中起力量来造反。并扣留胡人首领的后代,送入京都洛阳以作人质。
这些措施一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毕竟说来,比起汉武帝时期,现在的匈奴及其他游牧民族的力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或许对他们来说,汉人先进的农耕技术,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还有这片肥沃的土地,让长期处于以放牧为生的游牧生活,终于不再漂泊而能安稳下来,是多么让人满足!不管是哪族的人们,谁又希望每天面临饥饿与死亡的威胁,让自己颠沛流离的在恐惧中生存?
此后由于晋武帝早期实行修生养息的策略,又加上外来移民,到公元282年前后,人口又恢复到2380万左右。
可惜的是,曹魏时期及后来的当权者们忙于吞并对手或享受权利,并没有完美的民族政策,只是简单的把这些人当成劳动力及可利用的兵员而没有调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反而利用他们内部的间隙分而治之。
而对当时原本就生活在中原大地的人们来说,几百年来的蛮族在边塞烧杀掠夺,已经在他们心中产生根深蒂固的恐惧与仇视心理,此刻突然出现在身边的这些外来移民们,让他们既担心又鄙视,并把他们视为最下等的野蛮人。
这也为后来的各族相残埋下伏笔,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此时的晋朝边塞,仍盘踞着大量游牧民族,主要有鲜卑,氐,羌,匈奴一部等,虽然暂时没能对中原产生严重威胁,但也是股很强大的力量。
在贾后掌权时期,中原大地天灾连连。那个问上奏赈灾之事的大臣饥民何不食肉糜的痴愚皇帝,根本没有体会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与流离失所。
皇帝尚且如此,大臣们又会有什么更好的办法?饥荒的底层各族人民为了生存纷纷起义。这些被称为乞活军的起义大军,无疑更使得中原混乱不堪。
到了西晋末期,那些所谓皇亲贵胄们,为了自己的贪婪与私欲,拉帮结派,互结朋党,发动战争,相互厮杀,都想取得最高地位,让自己权倾天下,以便能随心随欲地享受权利带来的一切好处。
或许在他们眼里,治下的底层各族人民只不过如一群蝼蚁,命如草芥,是自己通往权力巅峰的垫脚石,根本用不着去关心他们如何生存。
然而,战争是有损耗的,残酷的战争往往会使部队大幅减员。当兵员不够时,当权者中有人开始想到了团结所有能团结的力量,比如西北疆的鲜卑人,分置于五处的匈奴人等,他们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于是心怀鬼胎的当权者中有人开始讨好胡人首领,巴结胡人势力,期望在这场权利纷争中这些人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而这正中那些胡人首领之意,因为鲜卑人对中原的疆土虎视端端。而被分置于五地的匈奴人,自然也不愿意甘当附庸,寄人篱下,他们也希望重拾权柄,获得统治江山的机会。
结果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带给这片大地最惨痛的黑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