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杀人”在北美可以说是横扫八荒,以黑马姿态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但是在海外市场方面,“借刀杀人”却没有任何优势。
“借刀杀人”没有“后天”的视觉特效保驾护航,作为一部折射美国当代社会现状的惊悚犯罪电影,在海外市场也难以找到共鸣,至于票房号召力……虽然兰斯在美国实现了惊人的三级跳,但是在海外市场,却算不上一个认知度很高的名字,即使“后天”宣传期间为兰斯奠定了一些基础,也远远不成气候。
换而言之,在海外市场方面,汤姆就是“借刀杀人”的唯一噱头。
相较之下,“十二罗汉”的号召力就非比寻常了,从乔治到布拉德,从茱莉亚到凯瑟琳,从马特到布鲁斯,就连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在欧洲和亚洲都享有最高规格的待遇,即使是非洲和拉丁美洲都无法抗拒明星卡司阵容的魅力。
曾经有人讨论过,媒体综评对电影北美票房和海外票房的影响——特指那些媒体综评十分糟糕、北美票房表现也十分糟糕的作品,却有不少海外票房表现不俗,比如说“特洛伊”、“亚历山大大帝”、“纳尼亚传奇”、“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等等,这也使得海外票房成为了各大电影公司实现救赎的阵地。
其实结果并不复杂。
一来,媒体综评本来就是北美媒体的评论,这些评论对海外市场的影响自然可以忽略不计;二来,美国是目前全球最繁荣的电影市场,每年都可以有成千上万部电影上映,其中票房在五千万以上的都可以超过五十之数,简而言之,美国观众的选择有很多很多,但海外市场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了;三来,在媒体综评糟糕、北美票房糟糕的情况下,却能够实现海外票房逆袭的作品,超过九成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视觉特效的狂暴体验,也就是北美电影产业的电脑技术优势所导致的结果。
对于“十二罗汉”来说,没有第三点,但却有着第一点和第二点的理论支持,尤其是第二点。美国观众会因为强大的卡司阵容走进电影院,但如果作品不尽如人意,他们也没有必要继续支持下去,选择还有很多,比如说他们放弃了乔治-克鲁尼的“十二罗汉”,可以选择汤姆-克鲁斯的“借刀杀人”;放弃了亚当-桑德勒的“西班牙女佣”,可以选择本-斯蒂勒“拜见岳父大人2”。但在海外市场,却不是如此。
“十二罗汉”的起跑线就和“借刀杀人”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即使如此,两部作品的票房表现还是折射了电影品质的深刻影响。
“十二罗汉”登陆全球五十七个国家地区,比起前作的二十三个国家地区翻了一倍有余,最终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市场给予了热烈的回应,四个地区的累积票房都迈过了两千万美元,其中日本以三千万的不俗成绩成为了“十二罗汉”的最大海外票仓。
但是这一成绩却远远无法令剧组满意,因为“十一罗汉”在日本的票房是五千一百万美元,而英国、德国和法国市场的票房表现也都相对应缩水了,下跌势头十分明显。可以直接感受到,糟糕的成品质量阻止了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这对于续集电影来说,无疑是一个噩梦——因为续集存在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前作累积的影迷基础,在撇开电影质量的情况下,也可以吸引足够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同时又依靠前作的口碑,吸引更多普通观众为续集捧场。但,显然“十二罗汉”的这些目标都破产了。
“十二罗汉”剧组在英国逗留了足足五天,日本也停留了三天,但可惜的是,票房表现都远远低于预期,辛勤的努力却没有能够赢得相对应的回报,这着实严重打击了剧组的士气。对布拉德来说,尤其如此。
仅仅不过数个月之前,布拉德为了宣传“特洛伊”,在全球各地频繁奔走,但收效甚微,“特洛伊”几乎是全面落后于“后天”,在各个方面都被完爆。如果说,当初“特洛伊”输给“后天”,还可以辩解说是“电脑视觉特效”的绝对优势导致了观众的偏差;那么“十二罗汉”在“借刀杀人”面前占据优势,却没有能够展现优势,反而还将前作累积起来的口碑都破坏了,这着实太让人气馁了。
先是“特洛伊”,然后是“十二罗汉”,再加上出轨门和离婚文件,布拉德被折磨得一点心气都不剩了,他甚至没有力气去生气,也没有心思去憎恨,只是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仅仅半年之前,布拉德还意气奋发,可是现在却意志消沉。